回忆人民公社的那些直属机关 人民公社的庄稼地上一篇文章我们谈了当年那些公社干部,目的是想让大家记着那些干部们那种优秀品质。这篇我们谈谈其时那些直属机关。目的是再现其时的社会状况。
上世纪七十年月初,我曾经到场过一次社直机关人员的观察挂号,还记恰当时社直机关的职工人数是二百零几个。其时全公社的总人口是36000人。社直机关的人数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几。虽然这些人的人数比例很小,但却是大家心目中的亮点。
因为这些人和大家纷歧样,他们拿人为。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。
已往县以下是没有政府的,也没有直属机关的。县以上才有政府。宽大乡村被划为一些区域,这个区域里的公共事务,由地方绅士大户组成的董事会讨论决议,属于农民自治的形式。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,政府没有拨款。
也没有人拿人为。直到上世纪三十年月,国民政府才在县下设立乡,乡下面是保,保下面是甲。相当于今天的乡、村、组。
保甲制古已有之,民国时期得以恢复。但这些干部是不拿人为的。乡长就一小我私家,另外配一个跑腿的,卖力转达信息,人少,开支极小。一般干部都是有钱的大户担任,他们看重的不是那点人为,而是权势。
他们会从公粮中扣留一些,作为开支或是薪俸。至于说国家财政拨款发人为,是解放后的事。社直机关的职工拿人为,不用干农活,这是让人很是羡慕的事。更让人羡慕的是,这些人的口粮是国家供应的,而且都是精米白面。
要知道解放前的一其中等田主家精米白面都不敢放开肚皮吃的。而且那口粮十分自制,白面一毛六一斤,大米一毛四一斤。
比集市上自制一半。农村人的主粮是山芋玉米,就这也不够,还要加上一些树叶蔬菜,逢年过节才气吃上一顿白面。另外,国家还这些职工供应糖油煤等生活物资。有人算过,单是生活物资的差价,职工每年就要比农民多收入一百多块钱。
这差不多是一个农户半年的收入。至于说,他们退休后另有养老的人为,那更是农民不敢想象的。
直到写这篇文章的2020年,农民也没有退休一说。社直机关分为几种类型。
粮食所,供销社,食品站,邮政所,公社医院,中心小学,这些都是国营单元。铁木社,农机站,一家大一点的商店,是县团体单元。另有修建站,南京下放户办的汽车修理厂,饭馆,成衣铺,旅社,是公社团体单元。
国营单元的人,也不全是国家在编员工,内里有许多暂时工,有的暂时工甚至比正式工人数还多。县团体单元员工和正式工可以吃到国家供应的粮食。
暂时工和公社团体单元则吃不到国家供应粮。比力公正一些的是公社团体单元,好比铁木社,成衣铺。一般是按件计资,干几多活,得几多钱。国营单元则不是这样,活儿基本都是暂时工干的,人为待遇则相差极大。
暂时工也愿意干,好好体现,希望能转为正式工。正式工则是优哉游哉,干和不干一个样,干多干少一个样,只要不犯罪,饭碗是铁打的。那时的集市上,除了买菜的是农民,其他所有工商业都是国营和团体两种公有制单元谋划。
看似是很公正的,但事实上相差太大了。普通农民和单元职工相比,一个在地下,一个在天上。就是单元里头,正式工和暂时工的差异也太大了。
有一句话叫“不患寡而患不均。”社会分配的不公正,是让人寒心的。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。但这只是一个动听的口号。
一个农民和一个粮食所的会计谁对国家的孝敬大?这是欠好量化的,也没有人想到去量化,因为量化的尺度就没有。消灭三大差异是其时提出奋斗目的。
但这三大差异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吗?社会生长到今天,这些差异还是存在的,问题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?我们曾经走过的康庄大道。
本文来源:博鱼体育-www.pinfaled.com